PKPM输出
[TOC]
应送审的技术资料
1.电算总信息设置 2.形参平面图 3.荷载布置平面图 4.主要电算书(周期、振型、有效质量系数、轴压比、剪重比、刚度比、位移比、周期比、刚重比、层间受剪承载力比、抗浮锚杆计算书等) 5.主要电算图(配筋图、尺寸图、荷载图、挠度图(应在梁施工图中导出)、裂缝图(梁应采用T形截面计算,勾选了参数“考虑支座宽度对裂缝的影响”)、超筋图、剪力包络图、底层墙柱轴力图、组合剪力墙和边缘构件配筋图、剪力墙稳定性验算、剪力墙偏拉验算) 6.基础电算结果 7.地下室外墙计算 8.人防计算 9.水池计算
剪力墙洞口梁若跨高比大于5,可取墙梁转框架梁的控制跨高比为5,即梁跨高比>5时转为框架梁 7.嵌固端剪切刚度比的计算模型及相应文件,使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剪切刚度比不宜小于2
提校队所需要的计算书:
1、 计算书封面+总信息+周期+位移+0.2Q(仅框剪)+截面图+荷载图+梁配筋图+板配筋图+墙柱轴压比+饶度图(跨度大于8m时)+裂缝图(跨度大于8m时)+楼梯计算书+挡墙计算书+基础计算书+标准组合下的轴力图。其中施工图墙柱、梁配筋有归并层的,计算书也要按施工图归并。
2、 当采用桩筏或者筏板基础时,应提供标准组合荷载图(1.0恒载+1.0活载及桩反力图)、重心校核图、1.0恒载+1.0活载桩反力图、非地震作用下反力图、地震作用下反力图、筏板配筋图、沉降图、柱、墙冲切图。
3、 每层的荷载图纸要求打印出来,归并楼层可只打印一层。
4、 另外还需提供建筑条件图、建筑地库图纸、水专业降板图纸。
多层应考虑的比值
轴压比、剪重比、层间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比、位移比、框架的倾覆力矩比
结构整体性能控制
质心/刚心
Xs Ys为该层的刚度中心坐标 Xm Ym为该层的质心坐标
位移比调整
1.增加最大位移柱刚度;
2.在最大位移柱一侧或两侧增加剪力墙;
3.将最大位移柱附近的梁和柱截面加大。
周期比调整
1.增大周边柱、剪力墙的截面或数量;
2.增大周边梁的高度、楼板的厚度;
3.在楼板外伸段凹槽处设置连接梁或连接板(有较大凹入的部位);
4.加强转角窗周边构件的强度;
5.减小周边剪力墙洞口;
6.适当削弱结构中间墙、柱的刚度(1.给结构中部剪力墙开洞; 2.在中心核心筒开结构洞再填充);
7.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若层位移角控制潜力较大,宜减小结构竖向构件刚度(特别是核心筒和刚心附近的剪力墙),增大平动周期;
8.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应检查是否存在扭转刚度特别小的层,若存在应加强该层的抗扭刚度;
9.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各层抗扭刚度无突变,说明核心筒平面尺度与结构总高度之比偏小,应加大核心筒平面尺寸或加大核心筒外墙厚,增大核心筒的抗扭刚度;
轴压比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剪重比调整
1.程序调整:在 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 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后,SATWE按 10抗规 5.2.5 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全楼)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 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调整:a)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高刚度;b)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c)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在 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 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3. 结构调整:当剪重比偏小且与规范限值相差较大时,宜调整增强竖向构件,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
加大周边梁截面(包括飘窗梁做高)、减小周期折减系数、加大地震力调整系数
朱建2.4.7:剪力放大系数不宜大于1.2,不应大于1.3。若需要调整的楼层超过楼层总数的1/3或增大系数大于1.3时,则应对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进行调整(当按放大后的地震剪力计算的弹性层间位移角仍能满足规范的限值时,也可不调整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
层间刚度比调整:程序通过楼层刚度比的计算,依据规范要求自动判断薄弱层,并对薄弱层的地震作用标准值乘以放大系数。
层间受剪承载力比调整:抗规3.4.4 高规 3.5.8 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1.25的增大系数。
刚重比调整:调整结构的高宽比,或考虑P-Δ效应
框架的倾覆力矩比调整
(1)若Mf/M≤0.5,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及柱轴压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结构确定;
(2)若0.75≥Mf/M>0.5,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及柱轴压比按纯框架结构确定;
(3)若Mf/M>0.75,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可按配置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确定。
超筋 / 锚固长度不足
对照计算内力图进行分析(弯矩不大加截面,主次梁点铰)
梁超筋
1)当梁的弯矩设计值 M大于梁的极限承载弯矩 Mu时,提示超筋;
2)规范对混凝土受压区高度限制:四级及非抗震:ξ≤ξb 二、三级:ξ≤0.35( 计算时取 AS ’=0.3 AS ) 一级: ξ≤0.25( 计算时取 AS ’=0.5 AS ) 当ξ不满足以上要求时,程序提示超筋;
3)《抗震规范》要求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 2.5%,当大于此值时,提示超筋;软件按经验值4%控制跨中截面配筋率
4)混凝土梁斜截面计算要满足最小截面的要求,如不满足则提示超筋。
措施:提高材料强度、竖向力控制时加截面、地震工况控制时减截面(减小刚度)、梁端点铰、连梁刚度折减、设后浇带、设伸缩缝、调整为井字梁系
剪压比不够
基本组合按砼规6.3.1验算;地震组合按高规6.2.6(砼规11.3.3、11.4.6)验算
转换梁非地震组合按高规10.2.8-3控制剪压比(0.20)
调整截面
梁截面偏小
梁跨中计算结果出现计算配筋,截面必须加大
连梁超筋
连梁超筋:1.减小连梁截面高度;2.调整刚度折减系数,但不小于0.5;3.当跨高比不大于2时,宜配置交叉暗撑;当跨高比不大于1时,应配置交叉暗撑(箍筋与对角斜筋的配筋强度比 1.2);4.连梁中部设水平缝 ;5.超筋部分按铰接处理(不建议);6.增加连梁跨度、降低高度、采用双梁;
短梁超筋:
两根梁中心间距不超过一个梁宽,或距柱边很近时,可分别采用合并节点或定义刚性梁的方式
否则:1.点连梁 2.柱加牛腿 3.增大梁截面(加腋、加宽)
正确做法:
错误做法:加大柱截面、改为双柱、设置梁端铰接
梁柱节点锚固长度不足时
(1)调整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布置,使直径较大的钢筋放在梁的中部,直径较小的钢筋放在梁的两侧;
(2)加大柱截面尺寸;
(3)将梁柱节点区局部加大,按宽扁梁构造设计此节点区;
(4)改变柱子方向,使之与梁正交;
(5)对个别节点,按框架梁铰接在框架柱上进行设计。
梁与剪力墙墙肢平面外相交时锚固长度不足
①大直径钢筋改小 ②相接区域设小直径钢筋然后与梁底大直径钢筋搭接 ③设梁头(高规7.1.6-5) ④钢筋末端应附加机械锚固,详16G101-1第59页。
柱超筋(>5%)
①加大柱截面尺寸或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②配置高强度钢筋; ③改变传力途径或方式,减少构件内力(加剪力墙); ④改变梁柱连接方式,如涉及成梁与柱的连接为铰接等。
剪力墙抗剪超筋
一般是局部剪力墙刚度过大,吸收地震力偏大所致。
对于强连梁引起的,则减小强连梁截面。
剪力墙稳定验算超限
①墙体加厚 ②提高砼等级 ③直线墙加端柱 ④一字墙→L形墙→C形墙→工字墙
剪力墙偏心受拉
抗规6.2.7、高规7.2.4:双肢抗震墙中,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当任一墙肢为偏心受拉时,另一墙肢的剪力设计值、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 1.25。
出现PL时,应返回前处理指定双肢墙定义,且双肢墙的两个墙肢均宜指定。
高宽比较大的建筑山墙、南北外墙,高宽比比较大的核心筒外壁,墙肢可能出现全截面受拉,计算结果偏大,此时可以提高墙身竖向分布筋配筋率(特殊定义)
非正交边框柱建模配筋较大
按照“取轴线角”方式布置
节点核心区抗剪超限
①加大梁高度(加腋)(竖向力控制工况) ②加大柱截面 ③加大柱混凝土等级 ④在建筑允许的情况下,调整结构布置 ⑤减小梁高度(地震控制工况) ⑥加大梁宽 ⑦减小梁柱中心偏心距
局部振动
(1)低阶振型存在局部振动(一般为前9阶)
振型从整体层面反映结构的相对刚度,局部振动一定是模型中刚度较弱的地方。低阶振型出现局部振动,说明局部振动处的结构布置不合理,应该分析原因并做相应调整。这种不合理可能是建模错误导致的(构件没连上、设置多余铰接等),也可能是局部构件刚度较弱导致的。
(2)高阶振型存在局部振动
正常结构的低阶振型均是以整体平动、转动(大跨度结构还有竖向振动)为主,高阶振型可能会激发结构薄弱部位的局部振动。出现个别几个高阶局部振动,一般不影响整体计算,用户可不做处理。
裂缝超限
容易出现梁计算裂缝超限的情况是:
(1)跨度大于6.0米的简支梁或跨度超过9米的连续梁;
(2)低烈度区跨度大于9.0米且支座配筋率超过2.0%的框架梁;
当计算裂缝不大于规范限值的1.1倍时,可以小直径纵筋减小计算裂缝宽度;
当计算裂缝大于规范限值的1.1倍时,应优先考虑加大梁高。
基础梁抗剪超限
在支座处水平加腋
冲切验算不满足
检查冲切锥体是否在筏板加厚区范围内,计算参数点选“考虑各方向冲切厚度不相等的情况”
两桩承台箍筋结果99999
切换承台梁计算方法为“纵筋+分布筋”深受弯构件 或 按普通梁设计
上部柱底力与基础上部荷载对不上
手工删掉误加的支座,重新计算一遍,再重新读取上部荷载即可
抗浮验算不满足
\1. 调整荷载组合系数
水浮力默认基本组合系数为1.2
\2. 采取加强抗浮措施
典型措施有:增加基础自重或覆土重、增加抗拔桩或者抗拔锚杆来满足抗浮要求、或者采取其他合理有效的抗浮措施
3. 修改控制计算模型的判断准则
修改“非线性计算控制误差”(仅适用于1.0恒-1.2浮工况下)
建模过程出错
板单元划分异常
修改有限元划分尺寸为0.45
主次梁相交处主梁弯矩突变
将主次梁定义为壳元梁或实体构件,同时定义相连楼板为弹性板
无梁楼盖生成出错,计算出错
执行建模中“楼板布置”-“柱帽”-“统一裁剪 ”
衬图无法删除
取消所有构件显示,删除所有未隐藏衬图
斜杆支撑连接不正常
改支撑为1,此时斜杆自动按层高取值
模型转换出错
YJK→PKPM出错
清理无用荷载、构件
轴线网格-工程修复
PKPM→YJK出错
PKPM存为旧版,最大支持版本3.1.6
YJK打开旧版 遇到不适当的参数
重新生成自定义工况的默认组合
ETABS→YJK
检查梁刚度放大系数
局部收进、偏置地下室
采用非广义层方式建模
遇到不适当参数
重新生成默认的自定义工况组合系数表
特殊构件定义无法删除
重新打包建模文件,新建文件夹重新计算
生成数据崩溃
1、工程修复、形成网点
2、统一裁剪
3、删除.pre后缀文件
振型计算数据异常
切换特征值分析方法:Lanczous、Ritz等
自动生成人工波,修改峰值加速度后,波形存在突变点
最大影响系数和峰值加速度不在一个水平所致,应修改最大影响系数
刚度分解失败
1、弹塑性参数选项中忽略铰接
2、减少地震波积分计算增量步长
3、适当提高阻尼
将两台机器计算的不同波的结果合并
1、将B机工作目录PostEP\PLSTIC、PostEP\ELSTIC文件夹下的文件和PostEP\地震波名称.DB文件拷贝到A机相应目录
2、将B机工作目录中PostEP文件夹下WaveNames.txt文件中的内容拷贝到A机相应文件中
梁箍筋 / 板钢筋 / 墙分布筋输出
一般软件设置的间距为:梁箍筋100、板钢筋1000、柱箍筋100、墙分布筋200
梁箍筋
G0.6-0.5
加密区0.6:8@100(2)=50.32肢/100cm2@100/@100=1.01>0.6
非加密区0.5:8@200(2)=50.32肢/100cm2@100/@200=0.50≥0.5
板钢筋
8@150=50.3*1000/150=335
柱箍筋
G0.6-0.5
加密区0.6:8@100(3)=50.33肢/100cm2@100/@100=1.51>0.6
非加密区0.5:8@200(3)=50.33肢/100cm2@100/@200=0.75≥0.5
节点域钢筋
在梁高范围内配置柱箍筋
面积2.2:10@100(4)=78.54肢/100@100/@100=3.14>2.2
墙分布筋
默认间距200 H0.8
8@150=50.32排/100@200/@150=1.34>0.8
分布筋=面积/1000002排@200 (200距) 面积/1000002排@150(150距)
换算成配筋率:配筋率=分布筋/(2h墙厚) (200距) 分布筋/(1.5h墙厚)(150距)
轴压比
抗规6.3.6、6.4.2 高规6.4.2、7.2.13 影响墙柱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软件自行调整项:四类场地较高建筑、加强层及其相邻层,轴压比限值减0.05
柱轴压比
计算需计入抗震组合,柱轴压比不应超过1.05
墙轴压比
一、二、三级抗震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
非地震工况,轴压比计算为最大轴力设计值;地震工况,为重力荷载代表值
一级时,9度不宜大于0.4,6、7、8度不宜大于0.5;二、三级时不宜大于0.6 。
(注:墙肢轴压比指墙的轴压力设计值与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
对于墙肢轴压比的计算时,规范取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压力设计值(即恒载分项系数取 1.2,活载分项系数取 1.4)来计算其名义轴压比,是为了保证地震作用下的墙肢具有足够的延性,避免受压区过大而出现小偏压的情况,而对于截面复杂的墙肢来说,计算受压区高度非常困难,故作以上简化计算。
当墙肢的轴压比虽未超过上表中限值,但又数值较大时,可在墙肢边缘应力较大的部位设置边缘构件,以提高墙肢端部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改善剪力墙的延性。当为一级抗震(9度)时的墙肢轴压比大于 0.3,一级(8度)大于 0.2,二级大于0.1时,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否则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程序对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所有墙肢端部均按约束边缘构件考虑。
剪重比
WZQ.OUT查看 Vx 和 Vy 抗规5.2.5、高规4.3.12。基本周期为计算方向(X向、Y向)周期
剪重比不满足规范的层数不应超过总层数的15%,剪力调整系数不应大于1.15。(朱炳寅《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应用与分析》)
防止长周期下结构效应太小,结构位移过大。
括号内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的地区。
刚性楼板假定
按弹性楼板假定计算,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作用在楼层各构件的质量中心)下,楼盖平面两端的最大位移δ2(与规定水平力同方向)不超过平均位移ð 2倍的情况
软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模型进行计算的内容主要有:层刚心、层间剪力与层间位移之比方式计算的层刚度、位移比、位移角、刚重比等。
层间刚度比
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性和判断软弱层的重要指标。对于地下室结构顶板能否作为嵌固端,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能否满足要求,及软弱层的判断,均以层刚度比作为依据。
抗规3.4.3、高规3.5.2 框架结构: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WMASS.OUT查看Ratx1和Raty1大于1)
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筒中筒结构,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WMASS.OUT查看Ratx2和Raty2大于1)
高规5.3.7 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应使用 剪切刚度 算法)
高规10.2.3 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本规程附录E的规定。【高规E.0.1 (剪切刚度算法)、高规E.0.2 (层剪力与层间位移的比值算法)、高规E.0.3 (剪弯刚度算法)】
多塔大底盘结构,计算底盘与上部楼层刚度比时,是与各塔楼底部楼层刚度之和比较
计算方法:
(1)剪切刚度,高规 附录E.0.1;(2)剪弯刚度,高规 附录E.0.3;(3)楼层剪力与层间位移的比值法,高规 3.5.2-1;(4)考虑层高修正的楼层剪力与层间位移的比值法,抗规3.4.3 高规3.5.2-2
程序自动计算剪切刚度、层剪力与层间位移的比值两种刚度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当结构中设置了转换层且转换层设置在第 2 层以上时,程序自动按《高规》附录 E 计算剪弯刚度,并给出刚度比。
层刚度比计算方法的选择
层刚度比计算方法的选择 | << | << |
---|---|---|
剪切刚度计算方法 | 剪弯刚度计算方法 | 层剪力与层间位移之比 |
一层转换结构 | 高位转换结构 | 绝大多数常规工程 |
层间受剪承载力比
WMASS.OUT查看Ratio_BuX和Ratio_BuY。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性和判断薄弱层的重要指标。
抗规3.4.3、高规3.5.3 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即当小于80%时为薄弱层,需自行返回计算参数指定薄弱层(YJK除竖向不规则情况外可自动计算))
周期比
WZQ.OUT。抗扭刚度与抗侧刚度之比,使结构不会出现过大的扭转效应
高规3.4.5: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l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高规3.4.5 条文说明:周期比计算时,可直接计算结构的固有自振特征,不必附加偶然偏心。
看扭转系数或平动系数(选值最好大于0.8,至少要大于0.5)
经验数据:结构基本周期:一般 7 度区剪力墙结构大致上 T=0.9-0.12N,N 为楼层层数。6 度、8 度上下波动
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
WZQ.OUT
当大于15°时自行返回填入地震参数栏中
各振型参与质量系数
wzq.out 文件中输出各振型参与质量系数,并给出 X、 Y 及 Z 向扭转方向的总振型参与质量系数,用户可查看该数值来确定振型数是否够用。
抗规5.2.2条文说明: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90%所需的振型数。
位移比
WDIDP.OUT查看Ratio(X)和Ratio(Y)、Ratio-Dx和Ratio-Dy。是控制结构整体抗扭特性和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
抗规3.4.3、高规3.4.5: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3.4.5条文说明:当计算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楼层层间位移角限值的40%时,该楼层的扭转位移比的上限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
位移比包括:①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Ratio-(X) ②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Ratio-Dx
当位移比不满足时自行返回选择双向地震,此时不考虑偶然偏心;
同时点上设计信息中的<扭转效应明显>
结构扭转不规则程度的分类及限值
一般结构扭转不规则程度的分类及限值(朱抗 3.4.3-5) | << | << | << | << | << | << |
---|---|---|---|---|---|---|
结构类型 | 地震作用下的最大 层间位移角θE范围 | 相应于该层(所对应的楼层θE) 的扭转位移比 | << | << | << | << |
^^ | ^^ | μ≤1.2 | 1.2<μ≤1.35 | 1.35<μ≤1.5 | 1.5<μ≤1.6 | μ>1.6 |
框架 | θE≤1/1375 | 规则 | 一般不规则 | 特别不规则 | 特别不规则 | 不允许 |
^^ | 1/1375<θE≤1/550 | 规则 | 一般不规则 | 特别不规则 | 不允许 | ^^ |
框架-抗震墙 框架-核心筒 板柱-核心筒 | θE≤1/2000 | 规则 | 一般不规则 | 特别不规则 | 特别不规则 | ^^ |
^^ | 1/2000<θE≤1/800 | 规则 | 一般不规则 | 特别不规则 | 不允许 | ^^ |
筒中筒抗震墙 | θE≤1/2500 | 规则 | 一般不规则 | 特别不规则 | 特别不规则 | ^^ |
^^ | 1/2500<θE≤1/1000 | 规则 | 一般不规则 | 特别不规则 | 不允许 | ^^ |
特殊结构扭转不规则程度的分类及限值(朱抗 3.4.3-6) | << | << | << | << | << | << |
结构类型 | 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θE范围 | 相应于该层(所对应的楼层θE) 的扭转位移比 | << | << | << | << |
^^ | ^^ | μ≤1.2 | 1.2<μ≤1.3 | 1.3<μ≤1.4 | 1.4<μ≤1.5 | μ>1.5 |
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复杂高层建筑 | θE≤0.4[θE] | 规则 | 一般不规则 | 特别不规则 | 特别不规则 | 不允许 |
^^ | 0.4[θE]<θE≤[θE] | 规则 | 一般不规则 | 特别不规则 | 不允许 | ^^ |
层间位移角
WDIDP.OUT查看Max-Dx/h和Max-Dy/h。控制结构整体刚度和不规则性。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3. 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
(高规3.7.3注:抗震设计工况下层间位移角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
2 高度不小于2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
3 高度在150m~250m之间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的限值可按本条第1款和第2款的限值线性插入取用。
抗规附录M.1.1-2:性能设计位移角限值
对应高规性能水准 | 多遇地震 | 设防地震 | 罕遇地震 | |
---|---|---|---|---|
无损坏 | 性能水准1、2 | 弹性位移限值 | 弹性位移限值 | 弹性位移限值 |
轻微损坏 | 性能水准3 | 2倍弹性位移限值 | 2倍弹性位移限值 | |
中等损坏 | 性能水准4 | 3倍弹性位移限值 | 4倍弹性位移限值 | |
不严重破坏 | 0.9倍塑性变形限值 |
刚重比、整体稳定
WMASS.OUT查看 高规5.4.4。防止结构的P-Δ效应过大
YJK刚重比计算到设置的嵌固端,PKPM刚重比计算到基础顶
稳定性不满足时,自行返回选择“考虑P-Δ效应”
框架的倾覆力矩比
WV02Q.OUT 抗规6.1.3
规范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框架、框支框架、短肢剪力墙的地震倾覆力矩比例有要求,这个比例会影响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抗震等级取值、框支框架倾覆弯矩的限值、是否为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的判断等方面。程序计算并输出各层框架柱、框支框架、短肢剪力墙构件分别承担的倾覆弯矩。
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其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
注:底层指计算嵌固端所在的层。
(1)若Mf/M≤0.5,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及柱轴压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结构确定
(2)若0.75≥Mf/M>0.5,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及柱轴压比按纯框架结构确定
(3)若Mf/M>0.75,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可按配置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确定
0.2Q0调整
框剪结构 | 框筒结构 | |
---|---|---|
^^ | 框架部分Vfmax <10%V0 | 框架部分Vfmax ≥10%V0 |
抗6.2.13 | 抗6.7.1 高9.1.11 | 抗6.2.13 高9.1.11 |
Vfi ≥Min{0.2V0 ,1.5Vfmax} | Vfi ≥0.15V0,Vfw ×1.1 | Vfi ≥Min{0.2V0 ,1.5Vfmax} |
注:Vfmax 为各层框架剪力最大值,V0为底部总剪力标准值,Vfi 为各层框架总剪力,Vfw 为各层核心筒墙体总剪力
不足时需自行返回指定调整层数
高规8.1.4 条对框剪结构的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最小值做出了规定,高规9.1.11条对筒体结构框架部分地震剪力做出了规定, 11.1.6 条对混合结构层地震剪力做出了规定;抗规 8.2.3-3 条对钢框架-支撑结构的 0.25V0 调整做出了规定。
柱双偏压验算
单偏压计算,双偏压校核
在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选择双偏压验算
一、角柱是按照双偏压计算的,这个我不在多说,配筋的时候先角筋后周边,角筋共用并不小于其它钢筋。
二、当结构扭转较大(一般情况下当不考虑结构的偶然偏心,楼层的扭转位移比大于1.2时)的时候,框架柱按双偏压计算配筋,其它情况可按单偏压计算柱配筋。
1、扭转较大时,根据是否考虑双向地震按下列情况取大值:
1)、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的时候,按双偏压计算柱配筋。
2)、考虑双向地震不考虑偶然偏心的时候,按单偏压计算柱配筋。
2、扭转较小时、框架柱以单向受力为主,可按单向偏心受压考虑,配筋按每边均匀计算,不单独考虑角筋,但角筋的直径不应小于其它纵向钢筋的直径。
3、双偏压验算(非satwe参数中):
1)、satwe中选单偏压计算。
2)、配筋归并后形成施工图。
3)、选择配筋验算菜单,读取框架柱实际配筋并进行双偏压验算,如不满足承载力,修改钢筋直径和数量,反复之,直到满足为止。
柱冲切验算
软件验算时,轴力为上柱底与下柱顶轴力差并减去冲切锥范围内的板荷载,不平衡弯矩的取值采用上柱底与下柱顶弯矩之差,并考虑地震组合下不平衡弯矩放大系数
输出的抗冲切箍筋面积为单边一个箍筋间距内的箍筋总面积,箍筋间距同梁,环状箍筋需要箍住柱帽或托板的宽度范围,配多肢箍
挠度 / 裂缝验算
挠度图(应在梁施工图中导出)、裂缝图(梁应采用T形截面计算,勾选了参数“考虑支座宽度对裂缝的影响”)
挠度
砼规3.4.3: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最大挠度应按荷载的准永久组合,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最大挠度应按荷载的标准组合,并均应考虑荷载长期作用的影响进行计算,其计算值不应超过表3.4.3规定的挠度限值。
(表中l0为构件的计算跨度;计算悬臂构件的挠度限值时,其计算跨度l0按实际悬臂长度的2倍取用)
裂缝
砼规3.4.4:三级——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对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计算时,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不应超过本规范表3.4.5规定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的影响计算时,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不应超过本规范第3.4.5条规定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对二a类环境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应按荷载准永久组合计算,且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的拉应力不应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标准值。
框架梁端部验算裂缝宽度时,弯矩应取柱边值而不应取柱中值,柱边值一般比柱中值减小25%以上。现在多数分析软件计算出的支座弯矩是柱中值,取柱边值应手算补充,不应由于软件计算结果裂缝宽度不满足规定就增加钢筋,而不顾强柱弱梁、强节点的抗震延性要求。
剪力墙稳定性验算
高规7.2.1、附录D
技术措施5.3.3:当墙厚不小于下表中最小厚度经验值时,一般建筑可不进行墙体稳定验算;当层高较大时则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附录D进行墙体稳定验算。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位移角
只计算单方向地震时,层间位移角算法应选择“层顶底质心点位移差 / 层高”
有效质量系数
高规 5.2.13 规定对B级高度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有效质量系数不小于0.9
平均重度
高规5.1.8:目前国内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由恒载和活载引起的单位面积重力,框架与框架-剪力墙结构约为 12kN/m2~14kN/m2,剪力墙和筒体结构约为 13kN/m2~16kN/m2,而其中活荷载部分约为 2kN/m2~3kN/m2,只占全部重力的 15%~20%,活载不利分布的影响较小
主次梁的判断(线刚度法)
红圈部分,它们梁梁交接处,水平梁产生了负弯矩,那么竖直的梁就可以视为水平梁的支座。所以,水平梁在这里其实是两跨,也就是说,它会把集中力传导在竖直梁段上。因此,竖直梁在此处需要加设附加箍筋。当然竖直梁并不能作为水平梁的完全刚性支座,其本身是有挠度变形的,所以才叫相对刚度。
配筋结果查看
Ast一般沿梁高三等分,上部纵筋、中部抗扭筋、下部纵筋都加1/3Ast
Asv1则按下图配置,箍筋直径=Ast
梁施工图模块中,显示的配筋面积=原纵筋计算面积+(计算所需抗扭钢筋面积Ast-已有构造腰筋面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