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
[TOC]
总说明
- 基本风压w,高度大于60m的高层需要w×1.1倍
- 规范版本更新
- 项目介绍、抗浮水位、基础类型、墙体材料
标准层拆分分层
梁标准层数尽量少,如30层的高层,除了屋面和首层外,中间的标准层分成不多于3个标准层(如2-11,13~20,21~30)
基础梁记得画,梁虚实线部分【实线:地基梁(一层梁)、外轮廓、卫生间等降板处,楼梯间、风井、水井、开洞处】【虚线:屋面梁除外轮廓外】
板配筋图一个标准层。
洞口线:风、水井,楼梯,电梯
首层排风井处理(2、3层处设挑板盖子),2、3层雨篷
下层为商业、地下室时,厨房、厕所板洞口为封闭,隔墙底下仍需附加钢筋
飘窗附加钢筋
- 模型:梁高、板厚、降板、附加吊筋、附加箍筋
天华
- 板跨大于4.2m或板厚大于140的板要在说明里强调增加温度搭接钢筋,钢筋间距和直径采用总说明中的规定;
- 对于板厚≥120厚的悬挑板,要放置底筋;
- 有凸窗、空调板的边梁,箍筋间距不大于150,扭筋不小于4f12;
- 楼梯间有梯柱的梁底筋放大1.2倍,箍筋间距不大于150,扭筋4f12,没有梯柱的梁箍筋间距不大于150,扭筋4f12,;
- 模型中与剪力墙、框架梁平面外连接的均点铰
PKPM输出设置
板图
负筋最小直径:8 底筋最小直径:6
负筋长度取值按净跨 圆圈大小6 梁边尺寸界线 文字标注 不编号
面筋:取消仅标注第一跨、级配表根据固定间距 重生成
底筋:仅标注第一跨、级配表根据固定间距 重生成
梁图
绘图参数:避让 仅标注扭筋
通用选筋参数:通长筋不超过柱宽1/20(框架结构) 箍筋选筋库 6,8,10,12
框架梁选筋参数:不允许两种直径 选筋库 14~25 下筋不允许截断
悬挑梁选筋参数:面筋放大系数1.2
放大系数:地下室 面1.05 底1.1
地下室一层裂缝:室外迎水面(上表面)0.2 室内一类环境(下表面)0.3 裂缝选筋
不允许选两种直径主筋 底筋不截断
梁支座钢筋拉通条件
分布从支座处向内延1/3相邻跨长的大值,当延伸后中间剩余部分的尺寸D≤max(500,0.1Ln)时,则直接将左右支座筋拉通,不再单独选贯通筋
截断钢筋根数确定原则
从支座边往里延伸0.1Ln后,考虑不需要该钢筋的位置,即再往里延伸max(h0,20d),该位置对应的计算面积即为不能截断钢筋的面积
构件
(1)梁配筋直径不超过25且不应大于柱截面尺寸的1/20(砼规11.6.7 抗规6.3.4 高规6.3.3)
梁经济配筋率:支座 0.012~0.016(不超过0.02,否则箍筋直径需增加) 跨中 0.006~0.008
二、三级墙纵筋配筋率不超过1.1% 四级墙不超过规范最小量+0.1%
非通长底筋的原位标注
计算面积10以内:φ16/18 计算面积20以内:φ20/22 计算面积30以内:φ22/25
(2)梁板图中的柱、墙填充(除顶层外)、柱图中的柱不填充
(3)角柱、楼梯间休息平台柱箍筋全长加密,且编号单独编
线型比例:1:500(塔楼) 1:750(地库)
梁
次梁面筋φ12、14 再附加 3φ12、2φ14
主次梁处主梁底筋较大时加吊筋2f14/2f16
塔楼首层边梁箍筋至少φ10@100/150(2)(且不小于计算值),抗扭钢筋直径12间距不大于200
塔楼内周边需加腋的梁需原位标注加腋(加腋大样请补充)
抬柱主梁、次梁均用φ10箍筋,抬柱主梁加抗扭筋(顶层梁抗扭4f16)
搁置交叉楼梯梯柱的梁箍筋10@100/150(2)且不小于计算值,抗扭钢筋N直径12,底筋适当加大
转换梁(KZL)的配筋不小于计算配筋值的1.2倍
梁两侧平面外支撑于剪力墙上的梁按KL构造
200宽连梁及LLk放不下3f20(连梁纵筋要放在剪力墙分布筋内侧)
带飘板、飘窗梁箍筋间距放大至100/150,商业屋面底筋最小2f16
变墙厚处注意飘窗梁宽度
降板引起的虚实线变化,卫生间100隔墙边梁降下去60,厨房边梁降20,250/300宽梁降下去
首层板160/180时,降板处梁高要增加
入户大堂处结构梁的设计注意大堂的净高及大堂门高
板
降板时荷载要考虑回填材料,室外板至少250mm厚(防水规4.1.7-1)
分离式配筋,140及以上板厚构造配筋变大,不是8@200
阴阳角、楼板洞≥200时补强钢筋、板边界条件(简支、固支)
卫生间至少φ6@140
屋面消防水箱下结构板,板厚统一130,配筋双向双层10@200
依据《长沙市住宅防渗设计指南》,屋顶层楼板厚度不少于120mm,配筋双层双向不少于0.25%配筋率,间距不大于150
地下室顶板、首层160/180板、塔楼范围地下室区域顶板160、嵌固端:0.25
地下室底板、塔楼范围非地下室区域顶板120:0.20
地下室顶板250厚 φ12@180 300厚 φ14@180
C30,HRB400:0.179 C25,HRB400:0.159 C35,HRB400:0.197
客厅餐厅间放射筋的长度:1.4*一般负筋长度
放射筋布置
放射筋长度 | ≤500 | 500 | 800 | 1100 | >1400 |
---|---|---|---|---|---|
放射筋根数 | 5 | 7 | 9 | 11 | 13 |
雨篷配筋
雨篷尺寸(长×厚) | 700x100 | 900×100 | 900×120 | 1200×120 | 1500×150 |
---|---|---|---|---|---|
配筋 | φ8@200 | φ8@200 | φ8@200 | φ8@150 | φ10@200 |
墙柱
电梯井处剪力墙厚度应保持不变,并延伸至机房标高
转换柱(ZHZ)的配筋不小于计算配筋值的1.3倍
无墙体水平筋延伸的墙肢、变墙厚的边缘墙肢,其水平向箍筋要满足墙体配筋的最小要求,墙肢200厚配箍D8@200,300厚配箍D8/10@200,400厚配箍D10/12@200(0.2%配筋率加内箍三排时可配D10@200)
变墙厚时,底部加强区(16G101 P77),墙身钢筋身钢无法替代箍筋,GBZ外箍需特别注明
一级墙约束边缘构件 200x400截面最少配筋8φ16
边缘构件墙厚>300时,边缘构件内宜配置3排墙身水平筋(高7.2.15)
高层顶层、端开间和电梯间GBZ纵筋间距不大于200
平面外有梁搭过来的(梁跨度大于3米的)、楼梯间梯梁搭的暗柱尺寸200x400,配筋至少6φ14,φ8@150
YBZ用套箍形式;翼墙两端Lc为2bf,中间Lc为Lc(Lc取值为有翼墙,注意翼墙长度要大于3倍翼墙厚度)
剪力墙门洞大小应加上建筑面层;开洞后,洞口两边算两片单独的墙肢
支承楼梯的梯柱按框架柱设计,不宜设计为异形柱。一级抗震纵筋直径不小于 18,一级抗震不小于 16,其他不小于 14。梯柱全高箍筋加密@100。
抗规 6.3.9: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框支柱、一级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箍筋加密,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换算配箍特征值:C35:0.2586),9度一级时不应小于1.5%。砼规 11.4.12:箍筋间距应符合一级抗震等级的要求;(φ10@≤6d)
地下室塔楼端柱角筋不小于22
一、二级抗震等级,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
异形柱
四级抗震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7d(φ14纵筋时注意)(异形柱规6.2.10)
L形柱肢肢端纵筋的配筋率(按全截面面积)不小于0.2%(HRB400)(异形柱规6.2.5)
楼梯
楼梯平面图标注梯梁、梯柱和平台板标高、楼梯间洞口斜线、洞口尺寸标注
楼梯梯梁高度确定,支座配筋同时满足砼规9.2.6(即上部钢筋不小于底筋的1/4)
梯柱在梁图中表示
板分布钢筋同时满足砼规9.1.7(即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的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当集中荷载较大时,分布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大样
悬臂大样按受弯构件配筋率计算
当女儿墙或造型高度超过1.6m时,做梁上柱与框架梁形成框架;不超过时可做构造柱
首层风井洞口不通入地下室
大样锚固长度:弯锚15d,直锚La(C25:40d C30:35d C35:32d)
沉降观测点:宜设置在主楼范围竖向构件角部,间距15~20米一个,不得设置在门廊柱位置
全混凝土外墙
原建筑维护墙用全混墙,小于300的维护墙用构造柱,飘窗侧板,造型、阳台造型用构造柱
构造柱、圈梁
填充墙墙长大于5m或大于层高的2倍时应设置构造柱;后砌外墙一字墙尽端、L形墙转角处、电梯井道四角、门窗洞口大于2.1米时应设置构造柱;砖砌女儿墙构造柱详12ZG003第39页,其中1号筋为2φ12;女儿墙及带形窗台墙每隔3米需设构造柱。
抗规13.3.4: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墙长大于8m或大于层高的2倍时宜设置构造柱
砌规10.2.5-1:多层砖砌体房屋的构造柱应符合下列构造规定: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可为180mm×240mm(墙厚190mm时为180mm×190mm);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2,箍筋直径可采用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当6、7度超过六层、8度超过五层和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应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设置要求
构造柱
抗规7.3.1:各类多层砖砌体房屋,应按下列要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以下简称构造柱): 1 构造柱设置部位,一般情况下应符合表7.3.1的要求。 2 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的层数,按表7.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 3 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的层数,按表7.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当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时,应按本条2款要求设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的层数对待。 4 各层横墙很少的房屋,应按增加二层的层数设置构造柱。 5 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仅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70%时,应根据增加一层的层数按本条1~4款要求设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的层数对待。
圈梁
抗规7.3.3:多层砖砌体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屋盖的砖房,应按表7.3.3的要求设置圈梁;纵墙承重时,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要求适当加密。 2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抗震墙体周边均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
洞口
避难层风井洞口
风井在一定层数时封闭
集水井
普通集水井深度从建筑面层起算,消防电梯集水井从电梯基坑底起算
基础
筏板的侧面直角是做不了混凝土垫层,做砖胎膜
剪力墙墙身分布筋最小配置
非抗震、四级剪力墙墙身分布筋最小配置
结构类型 | << | 抗震等级 | << | 最小配筋率 | 0.20% |
---|---|---|---|---|---|
剪力墙结构 | << | 四级、非抗震 | << | ^^ | ^^ |
框架剪力墙结构 | << | 非抗震 | << | ^^ | ^^ |
墙厚 | 部位 | 竖向分布筋 | << | 水平分布筋 | << |
^^ | ^^ | 最小直径8mm | 最小直径10mm | 最小直径8mm | 最小直径10mm |
160 | 一般部位 | φ8@300 | φ10@300 | φ8@300 | φ10@300 |
^^ | 特殊部位* | φ8@200 | φ10@200 | φ8@200 | φ10@200 |
180 | 一般部位 | φ8@270 | φ10@300 | φ8@270 | φ10@300 |
^^ | 特殊部位 | φ8@200 | φ10@200 | φ8@200 | φ10@200 |
200 | 一般部位 | φ8@250 | φ10@300 | φ8@250 | φ10@300 |
^^ | 特殊部位 | φ8@200 | φ10@200 | φ8@200 | φ10@200 |
250 | 一般部位 | φ8@200 | φ10@300 | φ8@200 | φ10@300 |
^^ | 特殊部位 | φ8/10@200 (φ8@150) | φ10@200 | φ8/10@200 (φ8@150) | φ10@200 |
300 | 一般部位 | φ8@160 (φ8@150) | φ10@250 | φ8/10@200 φ8@160 (φ8@150) | φ10@250 |
^^ | 特殊部位 | φ10@200 | << | φ10@200 | << |
350 | 一般部位 | φ8@140 | φ10@200 | φ8@140 | φ10@200 |
^^ | 特殊部位 | φ10@170 | << | φ10@170 | << |
400 | 一般部位 | φ10@190 | << | φ10@190 | << |
^^ | 特殊部位 | φ10@150 | << | φ10@150 | << |
注:多层按照一般部位配筋
特殊部位:高层建筑的房屋顶层、楼电梯间、山墙及端开间纵墙 0.25%配筋率(高规7.2.19)
特殊部位*:除特殊部位外,底部加强区水平筋按φ8@200
一、二、三级剪力墙墙身分布筋最小配置
结构类型 | << | 抗震等级 | << | 最小配筋率 | 0.25% |
---|---|---|---|---|---|
剪力墙结构 | << | 一、二、三 | << | ^^ | ^^ |
框架剪力墙结构 | << | 一、二、三、四 | << | ^^ | ^^ |
部分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区以上 | << | 一、二、三 | << | ^^ | ^^ |
框架-核心筒底部加强区以上 | << | 一、二、三 | << | ^^ | ^^ |
墙厚 | 部位 | 竖向分布筋 | << | 水平分布筋 | << |
^^ | ^^ | 最小直径8mm | 最小直径10mm | 最小直径8mm | 最小直径10mm |
160 | 一般部位 | φ8@250 | φ10@300 | φ8@250 | φ10@300 |
^^ | 特殊部位* | φ8@200 | φ10@200 | φ8@200 | φ10@200 |
180 | 一般部位 | φ8@220 | φ10@300 | φ8@220 | φ10@300 |
^^ | 特殊部位 | φ8@200 | φ10@200 | φ8@200 | φ10@200 |
200 | 一般部位 | φ8@200 H1.01 | φ10@300 | φ8@200 H1.01 | φ10@300 |
^^ | 特殊部位 | ^^ | φ10@200 H1.57 | ^^ | φ10@200 H1.57 |
250 | 一般部位 | φ8@160 (φ8@150) | φ10@250 | φ8/10@200 φ8@160 (φ8@150) | φ10@250 |
^^ | 特殊部位 | φ10@200 H1.57 | φ10@200 H1.57 | ||
300 | 一般/特殊部位 | φ10@200 H1.57 | << | φ10@200 H1.57 | << |
350 | 一般/特殊部位 | φ10@170 H1.84 | << | φ10@170 H1.84 | << |
400 | 一般/特殊部位 | φ10@150 H2.09 | << | φ10@150 H2.09 | << |
450 | 一般/特殊部位 | φ10@200 三排 H2.35 | << | φ10@200 三排 H2.35 | << |
500 | 一般/特殊部位 | φ10@180 三排 H2.61 | << | φ10@180 三排 H2.61 | << |
550 | 一般/特殊部位 | φ10@170 三排 H2.77 | << | φ10@170 三排 H2.77 | << |
600 | 一般/特殊部位 | φ10@150 三排 H3.14 | << | φ10@150 三排 H3.14 | << |
框支剪力墙、框筒底部加强区墙身分布筋最小配置
结构类型 | << | 抗震等级 | << | 最小配筋率 | 0.30% |
---|---|---|---|---|---|
部分框支剪力墙 | << | 一、二、三、四 | << | ^^ | ^^ |
框架-核心筒结构 | << | 一、二、三、四 | << | ^^ | ^^ |
墙厚 | 部位 | 竖向分布筋 | << | 水平分布筋 | << |
200 | 底部加强部位 | φ8@160 (φ8@150) | φ10@200 | φ8@160 (φ8@150) | φ10@200 |
250 | 底部加强部位 | φ10@200 | << | φ10@200 | << |
300 | 底部加强部位 | φ10@170(φ10@150) | << | φ10@170(φ10@150) | << |
350 | 底部加强部位 | φ12@200 | << | φ12@200 | << |
400 | 底部加强部位 | φ12@180 | << | φ12@180 | << |
450 | 底部加强部位 | φ10@170 三排 | << | φ10@170 三排 | << |
500 | 底部加强部位 | φ10@150 三排 | << | φ10@150 三排 | << |
550 | 底部加强部位 | φ12@200 三排 | << | φ12@200 三排 | << |
600 | 底部加强部位 | φ12@180 三排 | << | φ12@180 三排 | << |
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部位非抗震设计时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为0.25%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底部加强部位非抗震设计时分布筋最小配筋率提高为0.25%
特一级剪力墙墙身分布筋最小配置
结构类型 | << | 抗震等级 | 最小配筋率 | 0.35% (0.40%) |
---|---|---|---|---|
剪力墙结构 | << | 特一级 | ^^ | ^^ |
墙厚 | 部位 | 底部加强区 | 一般部位 | << |
200 | 竖向/水平分布筋 | φ10@190 H1.65 | φ10@200 H1.57 | << |
250 | 竖向/水平分布筋 | φ10@150 H2.09 | φ10@170 H1.84 | << |
300 | 竖向/水平分布筋 | φ12@180 H2.51 | φ12@200 H2.26 | << |
350 | 竖向/水平分布筋 | φ12@160 H2.82 | φ12@180 H2.51 | << |
400 | 竖向/水平分布筋 | φ14@190 H3.24 | φ12@160 H2.82 | << |
450 | 竖向/水平分布筋 | φ12@180 三排 H3.76 | φ12@200 三排 H3.39 | << |
500 | 竖向/水平分布筋 | φ12@160 三排 H4.24 | φ12@190 三排 H3.57 | << |
550 | 竖向/水平分布筋 | φ12@150 三排 H4.52 | φ12@170 三排 H3.99 | << |
600 | 竖向/水平分布筋 | φ14@190 三排 H4.86 | φ12@160 三排 H4.24 | << |
700 | 竖向/水平分布筋 | φ14@160 三排 H5.77 | φ14@180 三排 H5.13 | << |
特一级构件
墙
高规3.10.5-2:一般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35%,底部加强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40%。
高规3.10.5-3: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率应取为1.4%,配箍特征值宜增大20%;构造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2%。
地下室设计经验
(1)地下室分块分区出图的,各张平面图补充分区示意图。
(2)梁:
原位标注与集中标注梁宽不同时注意:300宽梁2肢箍;400宽梁4根钢筋,4肢箍,不能放3/2**
短跨(4.8米跨、6.2米)梁300宽,梁面通长筋采用受力钢筋的两根通长,尽量用20/22的) 梁400宽,梁面通长筋采用2根支座角筋+2φ12通长
长跨(7.8米方向)梁350/400/450/500宽,抗震等级三、四级时梁面通长筋采用钢筋的2φ14+2φ12通长(超长结构用4根14)底筋常用25 面筋常用20/22
排风口和送风口四周的次梁,宽度不少于250mm(挡土)
非消防车道/塔楼旁 梁面筋放大1.1倍
所有转换梁(梁上托柱),箍筋全场加密,扭筋用16
地下室的梁如果搭在塔楼的梁上,那么地下室的梁要上反,梁底平板底。(因为塔楼的梁底与地下室的顶板板底平,如果地下室的梁不上反,则塔楼的梁包不住地下室的梁)
梁两侧的板高不同时(板有高差处),梁受扭,要在梁两侧设置抗扭钢筋,可以考虑将顶部钢筋配得大一些
门廊柱下的梁(抬柱梁),箍筋用10,抗扭钢筋必须表示,建议梁底筋适当放大点。非连续斜梁梁底筋适当放大点
柱两侧的梁不在同一条线上时(其中一个梁是斜梁),两个梁端可配不同的钢筋,钢筋要两边标;梁端梁宽不一样时,钢筋要两边标,钢筋规格相同,数量可以不同
(3)板:
地下室大板的250mm板面筋附加钢筋与通长筋级别差不要超两级。
碰到斜梁时,板支座钢筋和底筋都要横平竖直,垂直于水平和竖直梁。板支座钢筋和底筋可以考虑大一些,因为考虑分力。
板支座的附加筋长度,取两侧的较大值。
降板时荷载要考虑回填材料
(4)墙柱:
加柱帽:梁宽与柱宽相同,或5根梁交于同一柱,或斜交梁在柱内锚固长度不够时
兼挡土的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不小于挡墙配筋,注意补充采用防水混凝土及抗渗等级
(5)地下室打图前也再仔细复核一遍风井洞口(跟建筑设备确认)、设备房的底板降板、顶板抬梁板的情况,且请仔细核下设备房的净高,尤其是电房的净高;车库出入库的净高。
设备管道层高0.7m
车库出入口净高要求是2.4米
开闭所净高:3.6m+0.8m沟(确认是否做板,是否降板)
公变电房、专变电房净高:3.6m 底板降板650 顶板抬板850(建筑底板抬了0.15,再考虑3.6净高和0.7设备高) 则公变电房、专变电房边梁高至少要1100mm(850+250板厚)加抗扭筋 基础梁至少要950mm(650+300板厚)加抗扭筋 底板恒载(0.65+0.15)*18 活载10
消防水泵房净高:4.2m
生活水泵房净高:3m
单车直坡道:3.5米;双车直坡道:5.5米
车道尺寸:(1)两侧不停车:3.0米;(2)一侧或两侧平行停车:3.8米;(3)一侧或两侧垂直后退停车:5.5米
车位尺寸:(1)小型车垂直后退停车:2.4*5.1(5.3)米;(2)小型车平行停车:2.1(2.4)*6.0米 (括号内为贴墙车位)
(6)底板建模
模型一:竖向荷载为主,正常建模,底板活载4
模型二:水浮力为主,不自动计算现浇板自重,底板恒载为0,
电房区域外底板活载:(水位-底板板面标高+板厚)*10-板厚*25.
电房区域内底板活载:(水位-底板板面标高+0.65+板厚)*10-板厚*25。
楼层组装,如果电房内部的梁高700mm,可设置底板层层高为650+700=1350mm。内部的梁设置梁顶标高为-650mm。
(例:楼层组装时,层高3.7,则底板层层底标高为-(3.7+1.35)=-5.05m,顶板层层底标高为-3.7m,与基础相连构件的最大底标高为-5.05m)。
(例:楼层组装时,层高3.6,则底板层层底标高为-(3.6+1.35)=-4.95m,顶板层层底标高为-3.6m,与基础相连构件的最大底标高为-4.95m)。
(7)后浇带
筏板基础宜在纵、横方向每隔30~40m留一道后浇带,宽800~1000mm。后浇带位置宜在柱距中部1/3范围内。后浇混凝土应待筏板基础混凝土浇灌后不少于2个月后再行浇灌,后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并应采用不收缩混凝土。
- 后浇带宜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线附近(当后浇带位置可以上下错开时,基础的后浇带宜设置在柱距的中部),以避开上部梁板的最大受力部位。
- 后浇带与梁平行时,不应贴梁边布置,应避开梁边一定距离(≥150mm),避开主次梁节点。沉降后浇带宜避开需要转换门头柱或影响上部结构施工的梁板结构。
- 地下室底板、顶板后浇带在地下室外墙位置必须对齐,沉降后浇带上下层必须保证在同一柱跨内。
- 必须避开集水坑、承台、人防口部、楼梯;尽量避开车道及电房、消防水池。
- 与地库相连的通道,车道等,超过一定长度应设置后浇带。
(8)计算参数:
顶板梁保护层厚度取25mm,地下室环境类别是二a类。
柱保护层厚度取20mm,地下室环境类别是一类。
顶板的上表面保护层厚度取20mm,环境类别是二a类。
顶板的下表面保护层厚度取15mm,环境类别是一类。
框架梁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影响:不勾选
设计时折减柱、墙活荷载:不勾选
楼面梁活荷载折减设置:不折减
活载不利布置最高层号:1层地下室输入1;二层地下室输入2
墙柱配筋设计考虑端柱:不勾选(YJK)
墙柱配筋设计考虑翼缘墙:不勾选(YJK)
(9)车位
地下室车道净宽要求5500mm
车位2400×5300,距柱边150
三个车位两侧的柱距要7800,两个车位两侧的柱距要5400
(10)车道
板厚一般200/250 配筋率0.2
平筏板底筋通长构造配筋选用表
平筏板底筋通长构造配筋选用表
平筏板厚 | 构造配筋 | 配筋率 | 平筏板厚 | 构造配筋 | 配筋率 |
---|---|---|---|---|---|
400 | D14@180 | 0.214 | 1100 | D22@200 | 0.173 |
500 | D16@200 | 0.201 | 1200 | D22@180 | 0.176 |
600 | D16@180 | 0.186 | 1300 | D25@220 | 0.172 |
700 | D18@200 | 0.182 | 1400 | D25@200 | 0.175 |
800 | D18@180 | 0.177 | 1500 | D25@200 | 0.164 |
900 | D20@200 | 0.175 | 1600 | D25@200 | 0.153 |
1000 | D20@180 | 0.175 | 1800 | D25@180 | 0.152 |
地下室外墙水平钢筋选用表
地下室外墙水平钢筋选用表
外墙厚(mm) | 250 | 300 | 350 | 400 |
---|---|---|---|---|
水平构造钢筋 | D12@150 | D14@180 | D14@160 | D14@150 |
配筋率(%) | 0.302 | 0.285 | 0.275 | 0.257 |
无地下室的高层或基础埋深较深的多层基础图中补充一条说明:
地下工程全部施工完后并达到设计要求时,基础或承台周围应排除积水,清除虚土和建筑垃圾;基础或承台周围应用灰土、级配砂石或素土分层回填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250,压实系数不小于0.94,且塔楼负一层(一层,根据实际情况)底板以下回填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4。
换填完后,换填区格间及周围应用灰土、级配砂石或素土分层回填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250,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回填夯实满足要求后方可施工塔楼基础;墙下条形基础或独立基础施工完后,基础周围应用灰土、级配砂石或素土分层回填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250,压实系数不小于0.94;且基坑回填必须满足地下室结构设计说明中基坑回填的要求。
基础
建筑提供内容:集水井、电梯井标高、地库轮廓
基础厚度应≥20d+40(保护层)(地基规8.2.2.3:直锚≥20d),柱纵筋22时即最小厚度480mm
集水井可以挨着承台,但是要和后浇带至少150mm
无底板的 :注意基础梁设计尽量两桩台平面外设两道拉梁
注明:未完成试桩或相关实验,此基础图不得用于实际施工;
双拼、多拼
梁图说明
除图中注明外,本层X轴~X轴与X轴~X轴关于X轴与X轴中线对称,梁平面定位、梁面标高、梁截面尺寸及配筋只在一边表示,另一边对称施工
板图说明
除图中注明外,本层X轴~X轴与X轴~X轴关于X轴与X轴中线对称,楼板尺寸、板面标高、楼板厚度及配筋只在一边表示,另一边对称施工
墙图说明
除图中注明外,本层X轴~X轴与X轴~X轴关于X轴与X轴中线对称,墙柱布置、定位尺寸及配筋只在一边表示,另一边对称施工
装配式施工图注意事项
(1)叠合梁(截面尺寸、粗糙面≥6mm、键槽h≥30mm b≥10h、配筋避让、纵筋排数和根数、抗扭筋的处理、开口箍处理、主次梁处理、底筋不伸入支座的处理、设置连梁的要求),两根主梁相交时梁高改变(单排钢筋时错开50,双排钢筋时错开100)、
(2)叠合板(厚度、类型、受力方向(若原本为单向板,则按单向板建模,否则按双向板建模)、拆分尺寸、粗糙面≥4mm、底筋的钢筋网间距@50、洞口加强处理、拼缝钢筋、底部墙体厚度改变引起的板尺寸变化)
(3)叠合阳台(节点、是否设悬挑梁)
(4)预制空调板(节点)
(5)预制整体飘窗(设置要求、节点)
(6)全预制沉箱(设置条件、节点、对给排水和卫生间空间的影响)
(7)全预制楼梯(刚性连接节点、搁置式滑动支座的设置条件、剪刀梯中间隔板的设置、计算加强的要求)
(8)外挂板(设置拆分的位置、连接的要求、组合式、非组合式、节点、连接的玻璃纤维筋的要求) 外墙板荷载加在上层梁上,梁带内墙板荷载加在上层梁上,梁下内墙板荷载加在下层梁上,墙板放在楼板上有20mm坐浆
(9)预制女儿墙(设置拆分的位置、构造柱和压顶梁的设置、节点),女儿墙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 4m ,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
现浇女儿墙,底下的梁要甩筋出来
(10)预制剪力墙(设置拆分的位置、现浇边缘构件的长度、连接的要求、节点、灌浆套筒的设置要求
在配筋简图的右侧菜单中设置了【墙柱轮廓】菜单,点取该菜单后,鼠标悬停在任一剪力墙的墙肢上时,可以显示该墙肢配筋计算时采用的截面形状。不考虑翼缘时为矩形的单墙肢,考虑翼缘时为组合墙的形状。由于软件对于长厚比小于 4 的墙肢按照柱来配筋设计,因此当该墙肢不满足双偏压配筋条件时,将显示为矩形的单墙肢。
(11)主次梁相交处 附加箍筋的设置,主梁宽度要满足次梁钢筋伸入12d的要求
(12)构造柱节点
(三)节点
远大设计院的标准工业化的节点做法
(四)成图
与传统现浇结构的施工图组成一套图纸送审
通常项目会增加:
(1)装配式结构的设计说明
(2)装配式结构的各种连接节点大样
(3)预制剪力墙拆分大样、套筒定位图
(4)各层楼板拆分和拼缝钢筋图
(5)预制楼梯图
配筋计算表
直径 | 单根面积 | 箍筋间距 | 100 | 120 | 125 | 150 | 180 | 200 |
---|---|---|---|---|---|---|---|---|
6 | 0.283 | 2肢 | 0.57 | 0.47 | 0.15 | 0.38 | 0.31 | 0.28 |
^^ | ^^ | 4肢 | 1.13 | 0.94 | 0.91 | 0.75 | 0.63 | 0.57 |
^^ | ^^ | 6肢 | 1.7 | 1.42 | 1.36 | 1.13 | 0.94 | 0.85 |
8 | 0.503 | 2肢 | 1.01 | 0.84 | 0.8 | 0.67 | 0.56 | 0.5 |
^^ | ^^ | 4肢 | 2.01 | 1.68 | 1.61 | 1.34 | 1.12 | 1.01 |
^^ | ^^ | 5肢 | 2.52 | 2.1 | 2.01 | 1.68 | 1.4 | 1.26 |
^^ | ^^ | 6肢 | 3.02 | 2.52 | 2.41 | 2.01 | 1.68 | 1.51 |
^^ | ^^ | 7肢 | 3.52 | 2.93 | 2.82 | 2.35 | 1.96 | 1.76 |
10 | 0.785 | 2肢 | 1.57 | 1.308 | 1.256 | 1.048 | 0.872 | 0.784 |
^^ | ^^ | 4肢 | 3.14 | 2.616 | 2.512 | 2.096 | 1.744 | 1.568 |
^^ | ^^ | 5肢 | 3.925 | 3.27 | 3.14 | 2.62 | 2.18 | 1.96 |
^^ | ^^ | 6肢 | 4.71 | 3.924 | 3.768 | 3.144 | 2.616 | 2.352 |
^^ | ^^ | 7肢 | 5.495 | 4.578 | 4.396 | 3.668 | 3.052 | 2.744 |
12 | 1.131 | 2肢 | 2.262 | 1.884 | 1.81 | 1.508 | 1.256 | 1.13 |
^^ | ^^ | 4肢 | 4.524 | 3.768 | 3.62 | 3.016 | 2.512 | 2.26 |
^^ | ^^ | 5肢 | 5.655 | 4.71 | 4.525 | 3.77 | 3.14 | 2.825 |
^^ | ^^ | 6肢 | 6.786 | 5.652 | 5.43 | 4.524 | 3.768 | 3.39 |
^^ | ^^ | 7肢 | 7.917 | 6.594 | 6.335 | 5.278 | 4.396 | 3.955 |
结构平面图校对原则
按照图面——模板——说明一项项检查,查完一项打钩。
1. 图面校对
是否有异常文字(不能显示或乱码)和标注,大小不统一,标注与实际长度不符或非整数
是否有多余文字、尺寸线和多余轴线
轴线、梁线等线型是否正确,线宽是否合适
文字是否重叠或者被覆盖
出图比例是否异常,所注比例是否正确
图签中图名、图号、工程名称、出图时间是否正确
2. 轴线及结构布置
根据相应的建筑平面图,校对轴线网、轴线编号、轴线尺寸
有没有未定位的轴线,有没有多余轴号
圆弧轴线有没有注明半径,圆心有没有定位
结构轮廓与建筑是否一致
结构平面各部分的标高是否标明,是否与建筑相应位置符合,注意建筑覆土范围、各层卫生间、室外露台、小屋面、电梯机房、屋顶花园、台阶、电梯底坑、水池、厨房等局部标高可能变化的地方
板厚及配筋变化(挑板、卫生间、设备机房、配电间、绿化屋面、较重的荷载、电梯机房、消防前室等)
结构变标高位置及反梁是否为实线,有没有实线与虚线相交的地方
邻接区域的梁、板连接关系与分缝是否正确
建筑、设备在板上开的洞有没有遗漏
3. 柱、墙定位
下层墙柱有没有用虚线表示,是否画了不该升上的墙柱,是否画了梁上柱
柱子到本层楼面标高结束时是否取消涂黑,涂黑代表柱子继续上升
墙柱是否与建筑一致,在位置和尺寸上是否有影响建筑使用
建筑、设备在混凝土墙上开的洞有没有漏
注意墙、柱顶标高是否满足建筑标高,是否满足梁板的搭接要求
4. 梁
根据相应的建筑平面图的房间分隔、墙柱布置,检查梁的平面布置是否合理
房屋周圈梁是否等高,注意其与建筑周圈墙的关系,是否需要挑板来搭建筑周围墙;建筑外圈梁高应满足建筑立面要求
逐条检查梁的定位、编号、尺寸和跨数
检查梁的截面尺寸及梁的相对标高与建筑图洞口尺寸、洞顶标高、节点详图等有无矛盾,梁高宽是否异常,梁尺寸是否过大而影响建筑开门窗或楼梯间等
检查各设备专业的管道、设备安装与梁平法施工图有无矛盾,楼层较大设备基础下方,一般应设置梁;若有管道穿梁,应预埋套管,并应满足构造要求
对于住宅而言,一般情况下,客厅上方、房间内上方不应有梁,卫生间坐厕正下方不应有梁;客厅、主要房间墙上方不露梁,相邻房间无法避免的,应露在次要房间;按重要性次序分为:客厅、走廊、主卧、书房、次卧、厨卫间、储物间等;对于住宅,内部梁高由计算确定,但不能影响门窗洞口高度
5. 楼电梯
有没有注上编号
电梯底坑标高有无遗漏,机房部位是否封板,机房顶部是否加吊钩
楼梯柱是否已表示,是否定位(楼梯柱如果未在详图定位需要在平面图中定位)
6. 开洞与井沟
风井、水电井、烟道是否遗漏
洞的定位、大小与洞边加强处理
集水井、沟、天面排水沟是否遗漏,定位与大小是否与建筑一致
飘窗、女儿墙,立面要求的构造柱、墙,雨篷等是否与主体结构有效连接(以主体结构为支座),在平面上的投影是否正确,定位、尺寸是否完整
大样详图在平面上是否有表示,是否与编号对应,标高、定位轴线与平面是否对应
7. 大样引出号
注意剖切方向和索引图号,索引位置是否正确,相应大样是否存在
8. 后浇带
后浇带间距是否过大,是否定位,是否穿过重要结构及受力较大部位
地下室平面与侧墙后浇带定位是否一致
9. 模板图说明
楼层基本标高是否明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抗渗等级
除图中注明板厚外,其他板厚是否统一说明
10. 结构平面图常出现的问题
楼板面标高与建筑标高和地面做法不一致。局部升高或降低楼板的标高、范围(如厕所、过梁、阳台等)与建筑图不一致
阳台、雨篷和其他挑板的板厚不够,挠度有问题,钢筋在支座内的锚固不够或构造不当,倾覆不够或构造不当,对模板支撑能拆除的时间没有提出要求
附注中对板厚、剪力墙水平钢筋等是否统一说明
板校对原则
板校对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 现浇板的编号,板厚是否标注清楚、准确,与计算书是否一致;
- 板厚取值是否有误(板厚一般不小于100及双向板短跨的L/40,单向板的 L/30),注意高层建筑首层板厚、转换层板厚、薄弱部位(楼板宽度较小及大开洞部位)是否加强;
- 板荷载取值是否合理、统一;
- 板的配筋与计算书是否一致,是否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 钢筋编号有无重号和缺号;
- 各洞口的加筋是否已表示,是否正确;
- 洞口、变标高处板筋是否断开;
- 大板角部加密是否遗漏,阳角飘板放射筋是否表示;
- 分布钢筋的直径间距是否有交代,是否正确,是否不符合某些配筋很大的板的要求。
梁校对原则
梁校对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 梁布置、梁截面与结构平面图是否一致,与计算书是否一致。
- 纵向钢筋的直径、根数,箍筋的直径、肢数、间距与计算书是否一致;同一排钢筋的根数是否满足最小净距要求;框架梁未梁端加密,非框架梁箍筋用了梁端加密等。
- 配筋率有没有超过2.5%或小于构造配筋率max(0.2%,0.45f/fy)。
- 变标高处钢筋不能连通,是否有大样表示。
- 腰筋、拉结筋的布置是否符合构造要求;通长筋、上下钢筋的比例是否符合构造要求。
- 集中力位置是否按计算和构造要求设置了吊筋;当集中力作用于梁下,主、次梁等高时,应设置吊筋。
- 梁编号有无重号、缺号。
- 附注中对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是否有交代或已在总说明中说明。
- 特殊部位的梁重点校对,如框支梁、悬挑梁、大跨梁或者需要构造加强的部位。
- 抗震结构是否符合相应构造要求。
柱校对原则
柱校对原则:先校对平面,后校对构件;先看各构件,再看节点与连接。主要顺序如下:
- 首先要看结构设计说明中的相关内容,了解柱统一说明内容,如±0.000嵌固端地下室配筋放大、混凝土强度等级、柱与填充墙的拉结筋、柱纵向钢筋的连接位置、连接方法、连接长度、连接范围内的箍筋要求等;
- 检查各柱的平面布置和定位尺寸,是否与建筑平面图一致,特别应注意变截面处,上下截面与轴线的关系;
- 根据画法不同,从图中或表中逐一检查柱的编号、起止标高、截面尺寸、纵向钢筋、箍筋、混凝土强度等级等,看是否与计算书结果一致;要注意柱的抗震等级,看箍筋间距和角筋是否满足要求;注意查对纵向钢筋的布置是否符合构造要求,纵向钢筋最大间距及最小净距是否符合要求;
- 看局部加密和全高加密柱:如楼梯间、填充墙等形成的短柱以及一、二级抗震等级的 角柱;
- 查柱编号有无重复、缺号;
- 当方柱两个方向配筋不一致时,是否注明了方位;
- 需在某特殊位置收柱的柱顶标高有没有表示。
墙详图校对原则
- 墙布置与结构平面图是否一致;
- 墙截面与结构平面图是否一致,与计算书是否一致;
- 底部加强部位与计算书是否一致;
- 约束边缘构件是否给出了 L 的具体数值,与计算书是否一致;
- 暗柱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布置是否符合构造要求,配箍特征值、箍筋的形式、间距是否符合构造要求;
- 暗柱编号有无重号、缺号;
- 抗震构造是否符合相应的构造要求。
楼梯详图校对原则
楼梯校对原则如下:
- 楼梯的平面尺寸轴线号等与建筑楼梯图是否一致,与结构平面图是否一致;
- 楼梯平、剖面不应留非结构构件,剖面与剖视位置是否对应;
- 剖面图各部分标高、尺寸是否齐全、准确;梯板厚度、休息板厚度与计算书是否一致;
- 梯板、梯梁有没有墙、柱等支承(查平面、墙柱定位图);
- 配筋与计算书是否一致,构造是否合理;
- 注意休息平台标高与楼层标高的关系,楼层处是否为楼板钢筋的延伸;
- 楼梯平台梁下净高是否满足最小尺寸要求,有没有碰头现象;
- 楼梯平面图数量及对应什么标高;
- 分布筋截面、数量;
- 附注中对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等级是否有交代或已在总说明中说明。
拍图会签提示要点
设计说明
- 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的名称。(其余专业同此条)
- 单体±0.000标高、地下建筑顶板顶面标高。
- 地下室结构顶板上方荷载分布情况(消防救援场地、消防车道位置,景观造景荷载情况等)。
- 地下室顶板板面上翻梁的设置位置及上翻高度。
- 基地围墙的形式和尺寸。
- 室外挡土墙的形式和尺寸。
- 道路节点详图中需明确结构配筋图纸。
总图
- 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的名称。(其余专业同此条)
- 单体±0.000标高、地下建筑顶板顶面标高。
- 地下室结构顶板上方荷载分布情况(消防救援场地、消防车道位置,景观造景荷载情况等)。
- 地下室顶板板面上翻梁的设置位置及上翻高度。
- 基地围墙的形式和尺寸。
- 室外挡土墙的形式和尺寸。
- 道路节点详图中需明确结构配筋图纸。
单体
平面图
- 变形缝设置。
- 各层楼面(含基础底板)的结构标高,各降板、升板区域及标高。
- 建筑楼层结构边线,阳台挑板、雨棚、装饰挑板外边线。
- 地下室顶板(含单体±0.000)板面范围及标高。
- 建筑幕墙底边是否有结构上翻要求。
- 机电专业管井的楼板留洞位置、尺寸。
- 电梯机坑、集水井、排水沟、电缆沟结构标高及尺寸。
- 结构承台、基础连梁、桩顶标高是否影响沟、井等布置。
- 电梯井道净尺寸、电梯门洞、内门窗洞净高(尤其是有门槛、翻梁时)。
- 电梯机房层结构标高、预留洞、电梯冲顶净高。
- 坡屋面的起坡点、脊线标高、坡度。
- 结构梁是否影响房间效果、楼梯、坡道净宽、卫生间地漏及洁具排水点位、雨水管位等。需要梁偏位的特殊地方是否落实到位。
- 剪力墙、柱是否影响车位布置、转弯、开门。
- 上翻梁部位是否影响使用和排水。
立面图
- 外圈框架梁高是否与建筑立面门窗洞口尺寸对应。
- 变形缝设置是否影响立面效果。
剖面图
结构、机电管线综合后,建筑公共区、主要功能用房、走道、外廊、车库及其余有净高要求部位是否满足。
详图
- 框架梁、楼梯梁、厚板等是否影响楼梯、坡道净高。
- 楼梯踏步是结构平还是面层平。
- 坡道结构截水沟落实。
- 线脚、腰线、檐口、女儿墙构造、标高。
- 雨蓬、空调板、阳台栏板构造、标高。
- 凸窗、通窗、老虎窗构造、标高。
- 屋面通风、排烟竖井、烟囱的高度、开孔尺寸、构造。
- 土建装饰构架、构件、挂板等的构造。
机电
- 机电管线的地下室外墙留洞、穿梁留洞、穿剪力墙留洞需求,结构与机电拍图落实;
- 梁底标高与综合管线排布关系;
- 机电特殊荷载、设备基础提供结构落实。
人防
- 人防荷载分布范围;
- 人防结构梁高对净高的影响;
- 后浇带的布置避开人防口部。
景观
顶板荷载分布:覆土、辅房、水景等。
室内
- 是否有荷载分布与原设计不同(如新增隔墙等);
- 结构梁底标高对室内净高的影响。